宜紅茶至清光緒初年誕生于武陵山茶區以來,絕大多數需經宜都轉運至漢口、上海等地銷售,宜都自然成為宜紅茶的精制加工和集散轉運中心。據1990年版《宜都縣志》第二章“市場”載:“經營茶葉、生漆的商戶有元成、天成……等23戶,年出口紅茶約2000箱(一箱25~35公斤不等),青茶數百擔(一擔50公斤)?!痹诘谖逭隆巴赓Q”中專列“紅茶”品名:“紅茶是本縣出口的傳統產品。清末,陸城開設有近10家紅茶號,加工鄂西諸縣的毛紅茶轉銷出口,年銷量約300至1700擔?!?/p>
2018年宜都市參與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來,申遺辦組織人員通過調查,一批民國年間在宜都加工經營過紅茶的茶號(行、公司、廠等),如福星玉茶漆行、天成紅茶號、天生實業公司、陸峰茶廠、同福茶廠等的創辦經營者、生產地址、規模能力、存續時間等情況,都已經了解清楚并形成了文字材料。
2021年11月下旬,作者到五峰考察宜紅茶史的相關遺存,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政協研究宜紅茶史的同仁,分享了他們在湖北省檔案館查詢到的民國時期的部分涉茶檔案,其中“宜都恒慎紅茶廠”赫然在列??疾旖Y束后,申遺辦迅速開展了對恒慎紅茶廠歷史的挖掘調查工作,我們通過走訪陸城的十數位耄耋老人,得到了恒慎茶廠可能建在長陽下溪口,于是我們聯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部門的同志,到下溪口進行了田野調查,又查閱了相關的歷史檔案和文獻資料,詢訪到茶廠創建經營者的后人,終于弄清楚了宜都恒慎紅茶廠的來龍去脈。
王達五父子
王達五,又名王恒甫,號達五,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出生在宜都縣陸城的貧民店員之家,讀私塾六年,下學到商鋪當學徒三年,出師后又幫工三年,后入贅張家。據1989年12月發行的《宜都文史資料》第三輯,在《宜都同裕茶行始末》一文中的記載:1923年春,宜都城關人王達五和羅鎰亭、謝澤之合伙,集資二三千吊錢,租佃新街(現鄰蘇巷)上首陳壽清的鋪面一間,開辦了以賣綠茶為主的“同裕茶行”。請的是十年長期帖(相當于現在的長期營業執照),由羅鎰亭任茶行掌柜老板,這是宜都城關開辦較早的茶行之一,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同裕茶行有了很大發展,盈利頗多。1929年王達五從茶行退出,用股本和分紅開始了他獨自的創業之路。
坐者右王少達,王仲愷,后站左王其中,前站左王其芬
王達五精明能干,以經營雜貨、榨坊、紅茶等生意起家,在短短的十數年間就聚集了大量的財富,成為宜都有名的資本家。他在長陽下溪口開設有恒慎工廠,在下溪口、磨市等地置有近200畝課田,在宜都縣城最繁華的楠木嶺有占地300余平方米、面闊13米的房產??上в?937年因霍亂疫病壯年而亡,年僅41歲。王達五生育兩男兩女。
長子王少達,原名張詩鑫,又名王孝德。1916年出生,1937年湖北國醫??茖W校畢業,曾任長陽下溪口恒慎紅茶廠經理,1945年后在陸城東正街的家中經營達生藥店,并把脈問診。1951年明確個人成份為自由職業者,曾任宜都縣中西醫聯合醫院副院長,后調第一人民醫院工作,是宜都有名的中醫。1965年因病去世,卒年49歲。
次子王仲愷,又名王梯德,1918年出生,1937年因父突然病故而輟學,高中未畢業回家幫兄長管理家業,后以管理下溪口工廠、陸城達生紙鋪生意為主,閑時參與陸城漢(京)劇班演出。1951年明確個人成份為工商業兼地主,在宜都紅茶廠(后更名為宜都茶廠)參加工作,后調五峰茶站任會計,1966年退職回家,與小女兒王其芬一起生活,1996年去世,享年78歲。他有三子一女,其中大兒子王其中,1940年出生,高中學歷,1962年與羅鎰亭的重孫子羅時高一同進入宜都茶廠,從事宜紅茶的精制加工、審評檢驗等工作,同事30年,后羅調到其它單位,王其中則一直從事宜紅茶事業,直到2003年退休。
下溪口的恒慎紅茶廠
宜都恒慎紅茶廠設在長陽的下溪口,現屬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鎮三口堰村五組。這里地處宜都到長陽的大路邊,離陸城僅12.5公里,又在清江河邊,交通十分便利。下溪口聚集著二十來戶人家,有開騾馬客棧的,有從事熟食店的,有經營雜貨鋪的,有打鐵、釀酒的,自然形成了一個小集市。恒慎紅茶廠就坐落在溪口上首,離清江河邊碼頭僅百十來米。工廠占地超過3000平方米,四周圍有院墻,院內有園田一畝余,小堰塘一口,工廠房屋占地近2000平方米,前面是三大間正屋,中間的大門框用青石打磨而成,門上方鑲嵌有“恒慎”兩個大字招牌,后面的房屋有兩個天井,茶葉加工廠的部分房屋是兩層,樓上是存放茶葉的倉庫,樓板厚實,樓梯寬敞,騾馬馱運來的毛紅茶都是直接上樓卸貨的。
恒慎紅茶廠原是資丘人辦的裕農榨坊,王達五于1929年購買并擴建而成,工廠每年五月到九月加工紅茶,十月到次年四月加工桐子、木梓等,一年四季有工人干活。
恒慎工廠的掌柜是王達五的女婿劉子安,長年駐廠負責。工廠雇有40到50名長工,忙時兩班倒,日夜不停工,廠里一日供三餐飯,后勤弄飯師傅和打雜的就有3個。紅茶加工季節,臨時趕茶(揀剔不合格的茶和雜質的工藝俗稱)的200、300人不等,以上至磨市,下到石門的周邊婦女為主,她們天亮就來,天黑才回家,自己帶飯,茶廠包熱,趕多少得多少工錢。毛紅茶主要是從五峰、長陽山里用騾馬馱運來的,從清江水路來的少,旺年精制宜紅茶過千箱,一般年份數百箱不等,產品銷往武漢、上海等地洋行。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生產量有所下降,其中1940年4月,宜都恒慎紅茶廠由經理王少達出面,向湖北省茶葉管理處貸款3.5萬元,認制精紅茶700箱,分別于當年7月15日400箱、8月15日200箱、9月15日100箱,制送到國民政府貿易委員會設置在湖南津市的交貨點。
工廠每年紅茶精制加工結束后,就加工桐子和木梓等,該廠的榨坊設備齊全,其中大石碾子一套,喂養有三條拉碾子的牛,四副榨具,六架舂碓,加工能力在當地是屈指可數的。桐木梓原料主要是從清江用船運來的,以長陽資丘的最多,加工出來的桐油和皮油墩子等產品,多在宜都、宜昌、沙市和武漢等地銷售。
1941年日軍占領香港,并封鎖我國沿海各口岸,紅茶外銷渠道受阻,恒慎紅茶廠的紅茶生產停止,抗戰勝利后,因政局不穩等原因,紅茶生產一直未能恢復。1951年王家將所有制茶工具捐獻給了新成立的“中國茶業公司宜都紅茶廠”,其中篩子和趕盤就有300多把。工廠房屋在土改時由政府沒收,其中前面的改設為學校,后又改成下溪口大隊辦公場所,1967年拆除,其中石門框大門做了新學校的大門,現由三口堰村五組村民羅萬軍所有。榨坊屋及設備先由合作社、大隊集體經營,后拆遷到磨市去了。后面的部分車間屋分給了工廠的長工和當地的貧困農戶,由趙長發(1928~)、李順菊(1928~)和曾凡金三戶居住?,F工廠和下溪口老街均因高壩洲電站2001年蓄水而淹沒了。
陸城的達生商號
王達五在宜都的房屋,坐落在陸城中心地帶,最繁華的楠木嶺,屬東正街2號,建于民國早期,坐北朝南,徽派建筑格局。臨街面三大間,開間13米,進深24米,有兩個天井。臨街面中間是石門框大門,在門頂上方鑲嵌有“達生”兩個大字,進大門的廳堂,是舉行重要活動和迎來送往之地,平時也臨時堆放貨物,后面兩邊都開有門,通后邊的天井。臨街面靠東一間門面是中醫診所,由王少達坐診行醫,還雇有孔劇烈專門施藥,經營藥店。西邊一間是以賣斗方紙和土草紙為主的紙鋪,主要由王仲愷負責管理。后面的房屋用于住人和作倉庫使用。這里既是達生商號做生意的鋪面和王家的住所,也是下溪口紅茶廠和榨坊生產的產品外銷窗口和轉運站。達生商號長年雇有店員、學徒和打雜的丫頭、老媽子共10余名,是陸城的殷實之家和有名的商號。
原達生商號舊址
上世紀50年代,王家的房屋由國家經租,作為居委會的辦公地方,后成為宜都百貨商店的一部分,1980年代落實國家政策,產權返還給王家,1993年王家將房屋賣給了宜都市紡織品批發公司,現為東正街2號的“南洋服飾”店鋪。(宜都市申遺辦曹緒勇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