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奩具
“玉在櫝中求善價,釵在奩內待時飛?!?/span>
《紅樓夢》詩句中提到的“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容器。奩一般比較低矮,以圓形居多,其次為橢圓形和長方形,偶見正方形。直壁,底多平底,由蓋和器身扣合而成,器蓋與器身的扣合方式可分為直口和子母口兩種。
奩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東漢許慎的《說文》。淳于髠(kūn)在《說苑》中提到,“奩”為周朝末年用語,當時有“一奩飯”之謂,乃盛放食物之器具。從此記載來看,奩最遲出現在春秋時期,漢晉時期最為流行,產生后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后漢書》曾記載“視太后鏡奩中物, 感動悲涕?!崩钯t注:“奩, 鏡匣也”。表明了奩在漢代時主要是作妝具使用,內部裝有梳妝所用的鏡子。漢晉之后的考古發掘中奩所裝的物品越來越多,不僅可以放置梳妝用具,也可以放置食品、書簡等,后期甚至將婦女梳妝盒里的化妝品皆稱為奩資, 并且引申為遣嫁的器具與財物。
花瓣式漆奩圖片
歷史演變的過程中,不僅奩的功能逐漸由妝盒發展為高型家具,奩的形制與裝飾和材質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演變。奩的形制除了傳統的圓奩、方形奩等,還在發展中出現雙層奩、子母鏈等特殊形制,宋代出于審美需求還出現花瓣形狀的奩盒。紋飾方面,奩的裝飾花紋種類繁多,包含弦紋、云紋、花卉紋、草葉紋等不同紋飾。在外形隨著時代審美不斷變化的同時,奩這一器具的材質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歷史中不斷演變。奩就材質可分為木、土、金三大類。木類有漆奩、竹奩、藤奩, 土類有瓷奩、陶奩, 金屬類有銅奩、銀奩。這三類奩具中木類與土類奩具數量較多,金屬類發掘出土較少。
圖中瓷奩現藏于宜都市博物館,1985年出土于宜都陸城劉家老屋三國墓中,三獸足,平底,口徑24.5,高16.8,奩蓋完好,呈寰形,器身為深腹,瓷奩外壁與奩蓋均以弦紋為裝飾。瓷奩作為奩具類型的一種,凝結了時代的工藝與審美,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器物中閃爍著自己的光芒。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瓷器制作工藝的進步,青瓷器開始廣泛進入人們的生活并由于價格低廉等原因逐漸成為當時主要的生活用具品類。瓷奩也隨著時代發展的潮流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
奩的歷史不僅反映中國古代婦女化妝用品、用具的演進,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各歷史時期生產力水平與審美取向的演變。每個奩具都是其對應時代社會文化、生產技術與審美崇尚的共同結晶。雖然奩至明清時期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其所蘊含的珍貴文化內涵并不會一同寂滅,奩具作為中國古器物的代表之一將恒久閃爍在中華文化的燦爛星空之中。